【供稿/肖泽英、龚茂】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7月16日-19日,公司“点亮小红星”党史学习实践团赴巫溪县通城镇完成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座谈会深度交流,共谋实践要点

7月16日早上七点,实践团伴随着倾盆大雨出发,辗转轻轨、动车、大巴,于下午16时到达巫溪县,与巫溪县大山义工协会碰面,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交流学习见面会。巫溪县团委副书记刘兆兴、巫溪县大山义工协会会长张宁、巫溪县大山义工协会副会长吴佳、协会部分负责人和实践团成员出席了本次见面会。巫溪县大山义工协会会长张宁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从地理位置、志愿服务及特色产业等几个方面向实践队成员介绍了巫溪县基本情况。

见面会最后,团县委副书记刘兆兴对实践团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同学们全心投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同时结合专业特色,突出活动主题,并亲切叮嘱大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切记注重安全,以安全为重。实践队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完成本次“三下乡”活动。
关爱留守儿童,播种红色种子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巫溪县墨斗社区青少年之家活动室,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播种红色种子”主题实践。实践团宣讲员刘小清、范悦结合绘本,向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小萝卜头”、“小英雄雨来”、“鸡毛信”等一代伟人的奋斗故事,引导小朋友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随后,实践团中共预备党员吴政君结合自身经历,向小朋友讲述了他的入党故事,鼓励小朋友要努力学习,将来矢志报国。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兴趣浓厚,积极互动,畅所欲言。随后,小朋友们由感而发,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下午两点,实践团依托专业特色,手把手教学,教小朋友们画党旗画国旗,制作纽扣绘本,共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向小朋友们讲解党的知识及党旗的由来,激发小朋友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寻访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

走红路,思红军,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足迹,重走红三军小长征之路。实践团在学院建筑设计教研室副教授朱理东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乡村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长红村的地形地埋、经济作物,收入来源等方面的情况,并与村民进行亲切交谈。随后,实践团与当地村委书记范洪俊进行了“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等问题的交流,对长红村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来到肃穆的红军广场,眼前高耸“红三军小长征纪念碑”让我们肃然起敬,讲解员细致地讲述了红色故事——“红三军小长征”,深入了解红三军小长征的峥嵘岁月,和在战火纷飞年代中发生的革命故事,并在纪念碑前缅怀先烈,参观完红色广场,来到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军用墨汁混合糯米和桐油,书写了两幅标语,其中的一幅“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至今基本保存完好,聆听了贺龙红三军红首次入川和留下川渝最久红军标语的故事,参观展览室陈设的历史实物、珍贵图片等。
聆听党员故事,感悟初心使命


7月18日下午2点,在村委书记范洪俊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访了三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第一位老党员名叫陈恩唐,他拿出沉甸甸的“光荣在党50年”奖牌时,眼里满是光荣与自信。他对实践团成员说:“做人要懂得感恩”、“无论经受多少风吹雨打,都要刚强自信,劳动的就享受,要问心无愧”。这位老党员身上刻入了中华儿女骨血的感恩与温良。第二位老党员名叫方裕堂,是一名退伍军人。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似乎特意换上了一套衣服,房间里挂着当年的照片干净整洁。谢爷爷回忆道:“我虽然没有为党做出特大贡献,但对党始终勤勤恳恳,每个任务认真完成”。他对孙女要求,“孩子,你上大学后最重要事情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位老党员名叫谢鲜义,已有81岁高龄,拥有55年光荣党龄。范书记介绍老爷爷家中有一儿一女,女儿远嫁,儿子患有尿毒症,目前在武汉治疗,妻子患有帕金森疾病。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他还一直说着“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生活艰难,他却未曾向组织添过麻烦,“其实呀我看着像植物人,可心里不是植物人”。他还记得当初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流汗,有好事群众先,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谢鲜义四月宣誓,当年转正,并无预备期,他用一辈子践行了老党员的忠诚与热忱。

夏日炎炎抵挡不住实践团的热情,旅途劳顿终化作儿童村民的笑容。本次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学习党史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员工广泛参与党史学习宣传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扛起青年的时代担当与民族重任。【责编/包安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