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教学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轨道工程施工及维护》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必修课,内容广泛,综合性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课程“理论知识点难、实践操作性强、岗位能力要求高”的特点,结合“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导意见,紧贴“轨道线路工”岗位能力要求,对接轨道施工与维护真实项目,对标学分银行轨道交通工程技术行业人才能力标准,紧扣轨道交通行业比赛要求,将课程内容优化为了有砟轨道施工、无砟轨道施工、无缝线路施工、道岔施工、直线线路养护与维修、曲线线路养护与维修、道岔养护与维修、轨道综合养护与维修八个项目。
课程以轨道施工员岗位和轨道线路工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序化知识与能力,结合施工员、线路工的典型案例,制定典型工作任务、“工单”组织教学,在轨道实体实训室、轨道车厢特色教室、轨道检修维护实训室、轨道虚拟仿真多媒体实训室,采用“工单”为导向,采用“试炼、导炼、演炼、研炼、固炼、拓炼”六炼相递进的探究式学习和工作任务实践教学,开展“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将员工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落实到员工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为了有效员工学习效果、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设置了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员工在实岗、实境中,深入理解职业规范与标准,提升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组织及实施
1、教学方式
该门课程工72学时,理论学习课时为36学时,实践学时为36学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本课程采取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进程中需要智慧教室、轨道实体实训室、轨道检修维护实训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特色车厢、校外轨道实训基地共同协作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为了展示员工成果、检验员工学习成效,结合线上、虚拟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3、方法与手段
表1 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包括轨道施工、维护两大部分,都采用工单作业的形式,以任务为驱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并利用虚实资源破重解难,通过智能评价系统实时反馈员工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结合员工学情和课程本身“三难”问题,以构建的“三融六练、虚实闯关、循线铸工”教学策略进行了六炼递进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图1 教学策略
六练进阶优化教学环节。课程教学强调以员工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驱动,对接实际工作流程,实施“试练、导练、演练、研练、固练、拓练”六练相递进的探究式学习和工作任务实践教学,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虚实资源丰富教学环节。利用工务标准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数字化资源、线上学习平台“三虚”资源与室内维护实训室、室外实体轨道、校外实训基地“三实”资源,虚实结合共同解决道岔维护“三难”重要问题,提升员工学习兴趣。
三评融合助力素养提升。使用线上学习平台、智能评价系统和评价卡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保障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综合考核员工知识、技能、素养能力。
三、课程相关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对“道岔养护与维修”的8个任务进行了教学设计。例如任务一道岔结构无损检测,主要教学内容为道岔的检测,包括道岔检测的内容、道岔检测的位置、检测仪器使用、检测作业流程、检测方法等。通过对生认知实践能力和学习特点分析,员工在术语认知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实践能力也需要加强训练,因此利用工务标准化虚拟仿真凭条、数字资源、智慧学习平台、工关系统、实体轨道、考核工作牌,采用了工单驱动、工关小测试、课堂互动、虚实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图2 任务一教学设计
在此任务中,为了激发员工的轨道情,利用中国轨道交通取得的辉煌成就视频,增强员工的名族自信心。通过数据图表展示地方轨道发展趋势的良好势头和对轨道人才需求的增加,增强员工的专业自信。为了练就员工的匠人心,利用虚拟平台练习检测作业流程与线下实体轨道训练关键技能反复练习的方式,强化员工的检测技能。为了铸就员工的强国当担意识,利用道岔事故案例视频展示与分析,树立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
在此任务实施过程中,课前员工在线上学习平台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和任务完成,教师结合数据进行诊断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难点;课中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研炼和虚拟考核,完成流程的测评,利用线下实体道岔组和考核牌进行技能训练和技能关的测试;课后利用智能工关系统,员工反思、总结、巩固,进行自评、互评,查漏补缺,强化学习效果。